我為什么把包產到戶看得那么嚴重,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所有制的基礎如果一變,我國以集體經濟為服務對象的工業基礎就會動搖,工業品賣給誰嘛!
——毛主席在井岡山與湖南省委書記張平化講話(1965年5月25日)
毛主席與張平化
毛主席看得深遠啊,早在1965年就看到包田上戶后的后遺癥,預言得到驗證。
中國工業制造發達,可以滿足全世界的需要,當今國際經濟持續疲軟,出口為導向的經濟結構受到巨大制約。國家在積極轉型,搞經濟供給側改革,把出口馬車調換回來,轉向內需這輛馬車。擴大內需很多年,實際上效果如何,都心知肚明。
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市場,但是消費力也提振不起來,因為在城鎮化下,農民幾乎把畢生積蓄都投入到購房消費當中,所剩無幾。農村消費市場,只能說具有振興的潛力與發展的空間。
為什么農村市場消費很有限,因為農民沒有錢。農民光種地哪里去生錢?沒有錢,農民怎么敢消費?農民如果賺錢容易,難道他們不知道農閑時節去旅行?難道他們不懂下館子?難道他們不知道經常更換新手機?
內地農村(沿海省份與大城市郊區農村除外),為什么搞單干這么多年就沒有發展起來呢?反而感覺越來越凋敝呢,村莊就剩下老人家?問題出在哪里,值得反思與總結。資源分散了,沒有集體產業,小農經濟狀態,單打獨斗的生產模式,在互聯網+資本時代,早就處于破產的邊緣。
基于農村這種境況,國家高層才高瞻遠矚地提出“振興鄉村”戰略,這是一個漫長過程,先要擦屁股,然后才有發展。按照毛主席人民公社模式發展,中國各地都是特色小鎮,產業遍地開花,農民安居樂業。
具體可以參考浙江滕頭村、江蘇華西村、江蘇無錫尤渡村、河南竹林鎮、云南玉溪大營街、江西東湖村、山東南山村,河南南街村等。
這些村鎮,堅持人民公社思想,沒有包田上戶,沒有拆散社隊企業,繼續發展集體經濟。當然,他們后來為了適應市場發展,也做了管理上優化,實行公司化運作,如今個個富得流油。
河南新鄉,被稱為“河南最牛村莊”,在這里,每戶村民免費擁有472平的三層帶車庫和花園的別墅,讀書上學、看病住院不要錢,這樣的福利已經保持了50多年。
從80年代的一戶一院,到90年代的多層洋房,再到2000年的聯排別墅,劉莊的村民已連續三代改善住所?,F在,全村374戶、1794人已全部入住新別墅,人均120平方米。
免費的不僅有別墅,寬帶、電視、中央空調,甚至連窗簾村民都不用花一分錢,由村里統一免費標配。
更令人吃驚的是,2015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7萬元。而所有這些劉莊村民享受的幸福生活和高福利,依靠的就是村里踐行集體經濟!
除此之外,還有新鄉市新鄉縣七里營鎮的龍泉村:
從1971年開始堅持集體所有制和共同富裕。1992年被市命名為小康示范村,1994年被省命名為明星村,2000年被中央文明委命名為文明村。
新鄉市新鄉縣小冀鎮京華村:
京華村村民免費享受著集體的糧油、住房、幼兒入托、學生上學、礦泉洗浴、供水、供暖等多項福利待遇。京華村黨支部書記劉志華曾被選為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十大農民女狀元、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等榮譽。
其他集體村莊我們就不在這一一列舉了,所以,這么多年來,是誰說的集體經濟走不了多遠?是誰說的集體經濟不符合市場化規律?又是誰說的毛主席思想已經落后不能指導當今經濟工作?
過去毛主席時代創造的農業輝煌,某些人選擇了淡化遺忘;今天,毛主席路線的成功就明明白白放在這里,只要不是眼瞎心盲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振興鄉村,還是要毛澤東思想,先要聚攏人心,走集體致富路子,找到適合自己的產業,離開毛主席思想要想在農村辦成一件大事難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