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p id="drhsh"><track id="drhsh"></track></sup>
        <ins id="drhsh"></ins>

          <ins id="drhsh"><video id="drhsh"><var id="drhsh"></var></video></ins>

        1. <tr id="drhsh"><small id="drhsh"><delect id="drhsh"></delect></small></tr>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冬雷|知否!正是那個“物質貧乏”年代,引領人們走向偉大

          冬雷 · 2023-01-20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知否!那個“物質貧乏”年代,有著驚世的輝煌,曾引領人們走向偉大。

            現在,也還有人泛泛地說,毛澤東時代是“物質極度貧乏年代”。這其實是不實事求是、不負責任的,甚至——極個別人——是別有用心。當然,這不是說,那個時代、年代多么富裕。說其富裕,也不符合事實。那年代,尤其是剛建國,確實是有點窮。

            ——但是,窮,有窮的原因。這是很簡單的一個道理。共產黨人“接手”的,是一窮二白的爛攤子。

            舉世共認,有一個極簡單的事實,可以讓今人和將來的后人明了一切:1949年前的舊中國,太落后,從日常極簡單的生活用品,到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工業品,包括軍用裝備,幾乎盡為國外生產的“洋貨”。當今,七十五歲以上的人,會大抵記得解放前后的一段時間里,國人對生活、生產和軍事用品的稱謂,大都是以“洋”字定義的。什么“洋火”、“洋鏟”、“洋油”、“洋燈”、“洋布”,什么“洋釘”、“洋機”、“洋車”、“洋船”、“洋槍”、“洋炮”……洋喇叭!洋!洋!洋!所見多洋。建國后,盡管我們自己很快就普及性地生產這些物品,但人們仍習慣地稱“洋”……可見中國解放前的“一窮二白”,決不是一種夸張。當然,這也決不是說,中國的解放前,一寸布、一顆釘、一盒火柴……一條船、一支槍、一門炮……都不能生產,只是,物品技術含量特低且極粗陋,生產量極小極小。再就是,農業生產,個體勞作,抗災能力弱,完全靠天收,產量特低……百姓的日子極苦。建國后,不久就是互助組,合作社,高級社,人民公社,人多力量大,各方面都開始改善,但仍不能過富裕日子(原因,我們共產黨在謀作千秋大事業。見下文)。

            不過,那時,老百姓口中有一句良心話:雖還窮,有時有點苦,但比舊社會,還是強得好多好多。聽到吧!比較窮富,是要同之前比的!否則,不是心歪,就是目偏。

            ——重要的是,——心不歪目不偏的人都理解,那個“物質貧乏”年代,不但不“寅吃卯糧”,而且“為后人積累、造福”,引領人們走向偉大,向著長遠。老一輩人自甘自樂于“貧乏”——為社會主義鋪家底,尤其展現出那個年代、時代的社會主義偉大;也在引領“人”走向偉大,雷鋒、王杰、歐陽海、陳永貴、王進喜……真正的英雄輩出(這同改開后,弄虛作假、貪腐媚資,成強烈反照)。

            事實是,那年代人,創社會主義大業,尤其是老一代的共產黨人,踐行真正的社會主義的崇公克己的價值觀,自覺地作“前人栽樹、后人納涼”的奉獻,艱苦卓絕的苦斗,為后人積累、奠基。有資料顯示,新中國的第一代領導者和建設者們,在上世紀50~60年代通常用25‰~40‰的積累率搞建設,——可見前人為我們今天的人,犧牲是多么巨大,在取得了許多前無古人的鋪基墊底式的偉大成就時,而自已卻過著勒緊褲帶的“苦行”般的生活。

            毛主席去世后,公知、資精們為了顛覆社會主義,故作“討回前幾十年損失”(這是一種先入為主的語言定勢:把毛時代肯定為:“幾十年損失”)的叫嚷,甚至有人作“毛澤東只能搞窮,毛澤東社會主義也就是要搞窮”的指責!今天不少人已大悟恍然:把過去的積累指責為搞窮,分明就是心懷魔胎!如果其中有不太壞的人——那定是被狗吃了良心!

            年長一點的人們,不會忘記,四十年前,在中華大地上,曾有過一大陣的輿情“強臺風”,關于經濟問題的典型話語是,中國經濟到了“崩潰邊緣”“中國社會主義是烏托邦”!且輿鋒直指毛主席。當時,就有人反感,作“順口溜”反駁:“陣陣鼓噪西方好,惟有華夏運偏孬。兀然又展救國旗,思來想去覺蹊蹺”(引自《溜韻拾百》)。

            ——更值得一說的是,那個“物質貧乏”年代,實際創造著舉世矚目的成就。以下材料,曾在以前一些文章中發表過??催^者,不用看了,別耽擱時間。

            歷史成就:

            1952年后,中國解放前的那些“洋”產品,都很快脫“洋”為中(客觀上,建國后,國內外的反動派,對我實行全面封鎖),并基本滿足城鄉的生活生產需要。普及程度——即到任何農村供銷社都能見到,這些看似普通平常的事,然而,在數億人口的中國,在特別落后的基地上,能達到這些,非生產能力的巨大提高不可及也。

            在經濟發展稍高層面上,農業上完成了對大江大河的治理,人民無報酬地修建數萬座水庫,幾十萬公里河渠,變水患為水利,使農民千百年的理想變為現實。農業生產力由過去肩挑手推、人拉犁子狀況發展到拖拉機田間跑、柴油機和電動機村村有,土地良田化,大部分農田用水澆、施化肥的新階段。以鋼鐵生產、石油基地,系統的紡織,印染工業,機械機床制造工業(比如車、刨、鉆床、萬噸水壓機),品種繁多的化學工業(比如水泥、酸、鹼、煉油、化纖、化肥、農藥……)等為主體的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也迅速建立起來;我們生產出了自己的自行車、汽車(卡車、客車、吉普車、轎車、摩托車(幸福牌雙輪、三輪)、火車(蒸汽、柴油、電動機車)、輪船、飛機、電唱機、收音機、電視機??碧讲⒊晒Φ亻_采出了大慶、勝利油田的石油等一系列油田,還建立了品種齊全的醫藥工業。統計表明,毛澤東時代,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都是十幾倍或數十倍的增長。這種奇跡在中國千百年歷史上絕無僅有!

            在更高層面上,電子計算機、萬噸水壓機、雙水內冷發電機、萬噸輪、噴氣式飛機的制造;大炮、坦克、軍艦……國產化;導彈、原子彈、氫彈、運載火箭、衛星……順利發射,胰島素、轉移核糖核酸成功合成……如此等等,均步入世界先進行列。

            至毛主席逝世時,短短的二十多年時間,中國已由一落后農業國,發展成為從噴氣式飛機、運載火箭到工業成套設備和所有農業機械無所不能造的工業大國,讓世界刮目相看、讓敵人膽寒的軍事強國,成了一個把“東亞病夫”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的朝氣蓬勃、揚眉吐氣的偉大社會主義大國。中國人有理由自豪:作為中國社會主義的“肯定階段”——在那個高歌猛進的時代里,中國的發展讓社會主義光芒四射、通亮世界,影響了一大批國家的人民也產生了社會主義向往。今天南美洲的社會主義“騷動”,美國也時有社會主義的吶喊,歐洲更是多見社會主義因素的長入,古巴、朝鮮如今仍在頑強堅持社會主義,這一切,都與當年毛主席的社會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的欣欣向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更值得人們夸耀和無比懷念是那個時代(基本)沒有假文憑、假學歷、假干部、假警察、假軍人、假外商、假成果、假廣告,沒有偽劣商品,沒有黃賭毒,沒有拐賣婦女兒童。毛澤東時代公務人員普遍較廉潔奉公,視貪污、盜竊、鋪張浪費是最大的犯罪。毛澤東時代占壓倒性優勢的浩然正氣盈貫全國,老百姓揚眉吐氣,邪惡奸詐之流惶惶如喪家之犬。那時秩序優良,極少貪、賭和殺擄掠綁,被他殺自殺槍決的不到1萬人。

            一、 幾組重要的經濟成就數字

            在文化大革命中,我國超額完成了第3個五年計劃,第4個五年計劃1975年也勝利完成。我國農業連續十三年奪得豐收,1974年農業總產值預計比1964年增長51%。這充分顯示了人民公社制度的優越性。全國解放以來,盡管我國人口增加60%,但糧食增產1.4倍,棉花增產4。7倍。在我們當時這樣一個近8億人口的國家,保證了人民吃穿的基本需要。工業總產值1974年預計比1964年增長1.9倍,主要產品的產量都有大幅度增長,鋼增長1.2倍,原煤增長91%,石油增長6.5倍,發電量增長兩倍,化肥增長3.3倍,拖拉機增長5.2倍,棉紗增長85%,化學纖維增長3.3倍。

            毛時代的二十年,中國的人口增加了一倍,這是中國歷史上人口增加最快的一個時期。土地還是那些土地,人口增加了一倍(成改開后的人口紅利),而且還面對著國際封鎖,沒有化肥、農藥和良種,靠著原始農業,想一步登天地富裕,這幾乎就是妄想。

            尼克松訪華后,中國引進了13條化肥生產線,從1979年陸續正式建成投產,結果,糧食生產上來了,有資精說這是包產到戶優越性的體現,是改革開放的功勞。其實不然。沒有毛澤東時代修建8萬多座大中小水庫(止于1979年),9萬多項水利設施,——直到現在全國各地的農村地區那些星羅棋布的水利工程;沒有毛時代全國性農藥、糧種改良的成功,糧食大幅度增長是不可能的。如今,毛澤東時代這些水利工程在大多年久失修,水患頻生,糧食產量也開始徘徊,我國開始大規模進口糧食(有人說,二十一世紀的二十年代,中國人均進口糧已近二百斤),食用——甚至有安全風險的轉基因糧食。

            毛時代兩彈一星,重返聯合國,奠定中美建交基礎,引進156個蘇聯援助項目,造出了汽車、坦克、飛機、大炮,火箭。而到了改革開放,一些資改人士就變成:造不如買,買不如租;造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

            ——工農業總產值。

            1952年全國工農業總產值比1949年增長了77.5%,年均增長21.1%,比國民黨政府統治下的歷史最高水平增長20%。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一直以高速增長著,1957年與1952年相比,工農業總產值增長68%,年均增長率為10.9%。也毋須隱瞞,在“三年困難”時期,經濟發展確受影響,國民生產總值年均遞減3%。而隨著困難時期過去,1963—1965年,工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5.7%。

            在“文革”期間的1967、1968兩年,我國經濟分別比上年下降9.6%和4.2%。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從“文革”十年的總體看,經濟仍是顯著增長的。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我國1976年與1966年相比,工農業總產值增長79%,年均增長率為7.1%;社會總產值增長77.4%,年均增長率為6.8%;國民收入總額增長53%,年均增長率為4.9%。十年期間,工業總產值翻了一番還多,即從1965年的1402億元增長到1976年的3207億元,約增長1.3倍。應該說這樣的增幅與世界各國經濟增長相比并不算小。

            如從全時期的首尾作比較,則更能說明問題。據國家統計部門公布的數字,中國工農業總產值1950年是574.8億元,而到1980年就達6619.0億元,30年增長10倍多,年均增長8.5%。其中工業總產值由191.2億元增至4992.0億元,增長25倍多,年均增長11.5%;農業總產值由383.6億元增至1627.0億元,增長3.2倍,年均增長4.9%。農業這樣的增長速度,即使同改革開放之后的年代相比,也毫不遜色!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絕大多數都超過了建國前的記錄。(數據引自《中國共產黨歷史講義》1983年出版第59—60頁)1953年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工業增長率達平均每年18%,把中國的工業生產力翻了一番多;從1952年(當時工業生產恢復到了戰前最高水平)到七十年代后期,工業平均每年增長11.2%。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即改革開放后有人胡說的“經濟處于崩潰邊緣”的時期,而實際狀況則是:工業生產仍繼續在以平均每年超過10%的速度增長。從主要工農業產品的產量看,更是大幅度增長,如:鋼增長23.5%,原煤增長91.7%,原油增長499%,發電量增長146%,農用化肥增長117.7%,塑料增長148.2%。棉布增長20.9%,糧食增長33.8%,油料增長61.6%(引自《中國統計年鑒》——1993年)。

            ——1950年至1980年各種產品的增長量。

            這里得首先說明,改革開放的實際展開,各項經濟改革政策的頒布及其貫徹,實際上是在1979年、1980年之后才逐步開始的。因此,這里的資科引用1949年到1980年,當無大的出入,也是合理的。

            石油由20萬噸增至10595萬噸,煤炭由4292萬噸增至6.2億噸,鋼鐵由97.8萬噸增至3802萬噸,發電量由45.5億度增至3006億度,水泥由141萬噸增至7986萬噸,化肥由7萬噸增至1232萬噸,機床由0.16萬臺增至13.4萬臺,棉紗由32.7萬噸增至293萬噸,棉布由25.2億米增至134.7億米,自行車由2.1萬,鐵路機車由0增至512臺,化纖由0增至45萬噸,電視機由0增至249.2萬部,縫紉機由0增至768萬架,手表由0增至2216萬只(數據引自1981年《半月談》編輯部編印的《時事資料手冊》第84—86頁《我國三十年經濟成就一覽表》)。

            農業上主要產品的產量,從1950年到1980年的增長也是大幅度的:

            糧食由2494億斤增至6364.4億斤,棉花由44.45萬噸增至270.7萬噸,油料由297.2萬噸增至769.1萬噸,糖由24.2萬噸增至257萬噸,茶葉由4.1萬噸增至30.4萬噸,生豬由5775萬頭增至30543.1萬頭,大牲畜由6002萬頭增至9524.6萬頭,水產品由44.8萬噸增至449.7萬噸(數據引自1981年《半月談》編輯部編印的《時事資料手冊》第84—86頁《我國三十年經濟成就一覽表》)。其中,糧食等產品的年均增長還大大高于改革以來幾十年的年均增率。

            到70年代末,我國的鋼鐵、石油、煤炭、糧食、棉花、棉紗等主要工農業產品的產量就進人世界前列。工業門類齊全程度、技術水平和開發能力在發展中國家中是首屈一指的,并在部分領域接近甚至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中國的經濟實力在全球排名從1949年的第13位上升到第六經濟大國(不包括前蘇聯)。

            ——中國與世界幾個主要國家的工、農業產值年均增長率對比。

            據世界銀行的統計資料,1951—1980年世界幾個主要國家的工、農業產值年均增長率,各自是:

            中國,工農業年增長率分別為12.5%、4.0%(以下各國,均同此列);美國4.0%、1.6%;蘇聯8.6%、3.1%;日本11.5%、1.7%;德意志聯邦5.8%、1.9%;英國2.3%、2.3%;法國5.0%、2.5%;印度5.9%、2.6%。

            以上數據顯示,公有制、計劃經濟時代的中國,工農業增長速度在世界各國中都是最快的。由此可見,毛澤東逝世后,主流經濟學家所謂“毛澤東時代經濟發展緩慢”以及“社會主義沒有解決經濟問題”的結論,是十分荒唐的!更需要指出,——以供后人作“笑話資料”:中國的右派在歷史上,一會兒埋怨“社會主義建設走快了”、“操之過急”,而在毛主席逝世之后,他們卻又轉而批判毛時代“經濟發展緩慢”、“長期停滯不前”;一會兒批判毛澤東只想搞階級斗爭,不搞經濟(為了說明這一點,就連毛提出“實現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這樣重要的口號和任務目標,都被篡改成是某某人提出來的,更不要說其他的了。其實,“實現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這個口號恰恰是毛主席提出來的),還未轉身,就又反過來說毛澤東“經濟上好大喜功,一點不懂經濟”。如此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其目的是什么?而今,對改革開放后逐步同西方接軌的經濟模式,以及經濟越來越明顯展現的不可持續性,時不時遭人要挾、攪擾,不得安寧,就連抗新冠疫情都不能象朝鮮那樣獨善其身,(可以想知,這些問題還不是終結,后邊的妖蛾子肯定很多)是很值得人們作“特別”深思的!

            國家統計局和民政局1996年出版的《中國災情報告》中明確記載,三年困難時期非正常死亡(并非都是餓死。有餓死的,通常是混進干部隊伍的階級敵人報復、破壞所致)103.7萬,這是唯一合法有效數據,其他任何人的數據都是非法(各領風騷三五天2013-01-0319:27:41)124字(20/1)

            美國學者莫里斯。邁斯納經過研究得出結論說:“曾經長期被輕蔑為‘東亞病夫’的中國,20世紀50年代初期以小于比利時工業規模的工業開始,在毛澤東時代結束時,卻以世界上六個最大工業國之一的姿態出現了。”“無論人們將毛澤東時代作何種評價,正是這個現代工業革命時期,為中國現代經濟發展奠定了根本基礎,使中國從一個完全的農業國變成了一個以工業為主的國家。”(轉引自人民網強國論壇文章《輝煌的三十年》)。

            二、模擬今天的GDP的核算方法去計算毛澤東時代的經濟發展

            應當說,毛主席經濟學中的產品經濟其實是不應放在現今的GDP坐標中比較的。那個時代的經濟,從根本上說是一種產品經濟,或者說是實物經濟。本質上說,它是真正的民本經濟,與今天的GD的復環P式計算不可同日而語。有人著文指出,毛主席時代28年時間,僅就水利工程而言,“……共建成大、中、?。?0萬m3以上)型水庫8.6萬座,塘壩640萬口(10萬m3以下);總庫容4千多億m3。人工河渠總延長300多萬公里,配套機井220萬眼,各類堤防總長16.5萬公里。其‘工程總量’體積折合土石方3610億m3,相當于1200座三峽工程。若參照目前水利工程造價,按土石方量簡單折算,總造價為240萬億元。有學者計算后指出,240萬億元超過1980-2008年中國所有GDP總和。令人驚惑的是,如此巨大的水利建設投入還只是當時全國基本建設總投入的7.08%!”(朱繼東《毛主席時代水利總造價為240萬億元意味著什么》2019年9月19日民族復興網)

            在公有制、共同富裕的原則、政策前提下,生產目的直接是為了滿足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的實際需要。當時一個明確的方針就是“發展經濟,保證供應”。干部群眾根本不知道GDP為何物,也沒有多少人存有什么“掙錢發財”的觀念,這與改革后的發展類型具有實質性的區別。從產品經濟的角度上說,當今的GDP的核算方法,一是貨幣比值今昔差別奇大(有人概約地計算過——難于嚴格精確計算,毛澤東時代的一元錢,當相當于今天的三十到五十元),二是存在大量重復。而有些經濟學家卻以GDP的核算體系和指標,去否定過去的成就,得出“毛澤東時代經濟發展緩慢”的結論,這實在是幼稚可笑和昧良心的!

            其實,即使以GDP的核算方法和指標來推算我國歷史上的經濟增長速度,那時也是很高的。根據張風波主編的《中國宏觀經濟結構與政策》一書推算的結果,我國的GDP1952年為680.9億元,到1978年增加為3488.6億元,26年間增長了4.12倍(數據引用:《新華每日電訊》《中國經濟的世界影響不可高估》,2005年8月11日)。年均增長率是6.5%。尤其是這種增長是一種低消耗、低成本、沒有泡沫和“豆腐渣工程”的增長。這樣的經濟增長速度不僅在我國是史無前例的,而且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見,遠遠超出了戰后世界GDP的年均增長的速度。若以社會總產值計算,1949年至1978年,由557億元增到6846億元,29年間增長11.29倍,年均增長達9%,這就更快。

            世界銀行提供的資料表明,GDP世界年均增長速度在50一60年代為4.8%,70年代為3.4%,80年代為2.9%。其中屬于發達國家的經合組織成員國的平均增長率60年代為4.9%,70年代為3.2%,80年代為2.6%。都比毛澤東時代的近30年的增長速度低得多。而且我國在那30年還包括了“三年困難時期”生產一度下降的情況。如果只看正常年景其增長速度就更高。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1966~1978年的“文革”時期,GDP的年均增長速度還達6.62%,仍比同期世界發達國家的平均發展速度高出許多。

            知否!那個“物質貧乏”年代,有著驚世的輝煌,曾引領人們走向偉大。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焦桐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最新專題

          熱議聯想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灄水農夫:刀郎新歌爆紅乃是深沉的悲哀
          2. 涿州水災是一個信號,華北地區今后可能會經常遭遇類似情況
          3. 絕不允許“清華二胎奶爸”詆毀中國人民和人民領袖
          4. 成都大運會嚴禁轉基因,中國出生人口倒退回抗戰,應調查!
          5. 美國人害怕了,不讓中國人幽默了么
          6. 改革到底難在哪里?——小崗村參觀有感
          7. 來自臺灣的狠話:最早2年后美國就要對中國開戰!
          8. 反間諜,是誰“脊背發涼”?
          9. 子午|大災面前,先斬“巨嬰”?--別再污名化人民群眾了
          10. 撥開人口問題迷霧
          1. 決定國運時刻,戰略目標已定,堅決防止劉連昆式“內鬼”
          2. 北京一場特大暴雨,沖出多少魑魅魍魎
          3. 今夕何夕、竟然遍街的黃世仁和他的狗腿子?
          4. 我們都被騙了!像“美國特工”見面會,說成耶倫與經濟學家聚餐會
          5. 趙磊:遠離胡錫進
          6. 發現《羅剎海市》爆火后一個有趣的現象,值得玩味。
          7. 老板們敢聽《羅剎海市》看得懂《歡顏》?
          8. 1965年為何要取消軍銜制?
          9. 戚本禹??谡剬憽痘貞涗洝返南敕?/a>
          10. 做夢解決不了房價下跌
          1. 趙磊:可懂“驚險的一躍”?——評林毅夫“消費拉動誤導中國”
          2. 《羅剎海市》為什么突然爆火?
          3. 對中國滲透沒白費,美國扶持的“內鬼”,開始露頭了
          4. 如果看不清三件事,就不知道大事將要來臨
          5. 不許援朝?34國施壓中國,話音剛落,中方宣布將派高官赴朝訪問
          6. 你這么叼,中紀委知道嗎?
          7. 常征:胡錫進的舞蹈再拜與山呼萬歲
          8. 扒一扒北京耶倫女性精英飯局
          9. 余建洲長篇小說《心愿》連載(87)
          10. 劉振起:最痛的感受,剝功予罪,天下奇冤
          1. 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6周年丨因為毛澤東,解放軍成就了“仁義之師”
          2. 預測全錯,反殺好萊塢
          3. 決定國運時刻,戰略目標已定,堅決防止劉連昆式“內鬼”
          4. 1965年為何要取消軍銜制?
          5. 毛主席時代的《人民日報》準確預判當下中國
          6. 還在賣,國家的利益還要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