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有關西路軍的文章中,流行一種觀點:中央要西路軍在永、涼建根據地的原因,是“為了造成河東紅軍將與西路軍在河西會合的假象,調動蔣介石的兵力扼控黃河,以便河東主力紅軍東出或南出,進行大規模的戰略轉移。”
這種觀點出自徐向前回憶錄《歷史的回顧》,他在回憶錄中,兩次提到中央有安排河東紅軍去往甘北的想法,“步步以河東形勢的暫時需要為轉移”,造成西路軍在河西走廊忽東忽西、忽走忽停的飄忽不定,“招致了西路軍覆滅的不幸結局”。
這種觀點極具迷惑性,流傳極廣,但并不是歷史真相,細讀史料,深究其意,我們會發現“河東紅軍到河西”不僅僅有著在回憶錄中那樣的甩鍋功能,在真實歷史事件中,更是有著徐向前、陳昌浩隱藏的小心思。
一、《歷史的回顧》中的“河東紅軍到河西”
“河東紅軍到河西”在回憶錄中第一次出現的出處,來自于1936年11月19日紅軍總司令部轉達周恩來的意見。
十一月十九日,中央電示:“你們任務應在永昌、甘州、涼州、民勤地區創立鞏固根據地,以一部向古浪、土門方向活動,在有利條件下消滅由古浪來敵,大部向涼州、永昌前進之敵,同時以一部奪取甘州、肅州至安西一帶地區,并可以一部在民勤活動,迷惑敵人,使敵疑我西路軍主力由民勤經定遠營配合陜甘企圖。”
中央這份意見的本意是要給敵人造成這樣的假象:河西部隊從民勤穿越騰格里沙漠到定遠營,與河東紅軍共取寧夏。
徐、陳卻將之理解成給敵人造成的假象是:河東紅軍要從定遠營到民勤與河西部隊匯合。
看了前述中央十一月八日的“新計劃”就不難明白,當時令西路軍在永涼地區建立根據地的主要企圖,是為了造成河東紅軍將與西路軍在河西會合的假象,調動蔣介石的兵力扼控黃河,以便河東主力紅軍東出或南出,進行大規模的戰略轉移。
雖然徐向前在回憶錄說看了“新計劃”,才明白這是中央的迷惑敵人的計策,但不要忘了,徐向前他們當時對《作戰新計劃》是“事前事后均一無所知”,“對中央要我們停止西進的意圖,百思不得其解。”
也就是說,按回憶錄所述,徐、陳他們在當時是從這份電報中的布署,真的認為河東紅軍會到河西來。所以這份電報,被徐向前作為中央要西路軍在永昌建根據地的原因,指責中央犧牲河西,配合河東。
可是這里有個疑問,電報里要給敵人造成假象的是河西部隊由民勤經定遠營配合河東,徐、陳怎么會理解成河東紅軍到河西?
正是由于解釋不清這個疑問,這份電報在《徐向前傳》里就沒有被提到。我們看到在《徐向前傳》里,徐向前、陳昌浩第一次認為中央會到河西的時間,被改寫到了山城堡戰役之后。
25日,中央復電,仍要西路軍就地堅持,打開局面。并說:“毛炳文東撤利于你們發展,在你們打破馬敵之后,主力應準備東進一步,策應河東。”徐向前不了解河東紅軍的戰略企圖,對上級的指示迷惑難解,但也不便再提異議。他和陳昌浩、李卓然等猜測:河東紅軍或許要在結冰期渡河西進吧!留西路軍在現地不進不退,策應河東,恐怕就是為了達到這一目的。
看來不管是回憶錄還是傳記,永昌建根據地這口鍋都是要扣在中央安排西路軍配合河東紅軍的身上。
可我們翻看三大紅軍會師后的《十月作戰綱領》、《寧夏戰役計劃》到《作戰新計劃》,就知道中央從來沒有過要把紅軍主力調往河西走廊的意圖。
中央得知西路軍不愿東返,要繼續西進的計劃后,在1936年11月13日的會議上,做出的決定也沒有什么紅軍主力會到河西去。
毛澤東在報告中指出,“紅軍的行動方向,原來是向寧夏,被蔣介石破壞了,現在要改變。”“紅軍行動方向主要是向東,預計明春過黃河。四方面軍一部分已向西,能否調回來是個問題?,F在我們的行動,都是腳踏兩邊船,最好是,向西的還是向西,向東的還是向東。如果向西不能達到目的,當然可以轉向東。”
11月22日山城堡戰役勝利結束。毛澤東11月23日致電彭德懷,“胡敵須候曾師到豫旺、甜水堡接防再進,并擬先取鹽池再取定邊。似此我軍宜移黑城岔 至紅柳之線隱蔽集結休息待機。”
毛澤東11月26日致電彭德懷,談到關于國際國內形勢及紅軍任務,說“紅軍能在定、環地區熬過一個月就好。”
自11月29日起,河東紅軍開始七天整理和教育計劃。
毛澤東11月30日致電彭德懷,“如敵改取守勢,我軍當用一切辦法從鹽、定、環至吳起鎮籌糧一個月,在此地區休息訓練一個月,包括三個方面軍政治上團結,體力休養,部隊改編,制度統一,軍事訓練,地方工作訓練,黨路線解釋,政治形勢與紅軍任務解釋,開各種干部會議等項。”
中央12月1日3時致電彭德懷,“十二月確定在現地區,以隨時準備打胡姿態,加緊休息整理”。
這些事件都說明中央沒有河東紅軍去河西的計劃,甚至可說是連一點這方面的想法都沒有過,因此不管是《歷史的回顧》還是《徐向前傳》,將永昌建根據地說成是中央要西路軍配合河東紅軍的觀點都是錯誤的,是在企圖推卸轉移責任。
接著我們看徐向前在回憶錄中又說1937年1月16日后,中央有到河西的打算,讓西路軍東返接應。
中央指示西路軍東進,與西安的緊張局勢,密切相關。蔣介石兵臨城下,“黑云壓城城欲摧”。黨中央估計,如內戰再起,西安難以固守,友軍和紅軍必須準備廣闊而機動的戰略退路,方保無虞。第一步,退向陜甘寧邊;第二步,退向河西地帶。這時調西路軍東進,占領永、涼一帶,正是策應河東部隊實行戰略退卻的重要一環。
但是查西安事變后的1937年1月16日前后,中央都無河東紅軍部隊到河西的相關計劃或部署:
1月8日毛澤東致彭德懷、任弼時電文中的布置是“如敵決心開戰,紅軍主力應以第一步出商洛,第二步出豫西,第三步出京漢路為上策。”
1月21日毛澤東致電周恩來、博古并告彭德懷、任弼時:“無論和戰,紅軍主力應按前定計劃出至陜南,處在川、陜之間,除二方面軍留渭北外,其余應準備在數日內向南出動,請即調查山陽、柞水、鎮安、詢陽、安康、紫水、漢陽、萬泉等城駐軍情形,并要求楊同意讓出各該縣。”
查看史料,我們發現《歷史的回顧》在此處的造假已經是達到了指鹿為馬的地步,沒有電文史料來證明,中央“同意”西路軍東返是因為西安的“黑云壓城”,史料反而是表明中央在擔心西路軍東返會引起蔣介石的誤會。
毛澤東、周恩來在1月22日致電潘漢年,指示他在同南京政府談判時,說明“紅軍在肅州附近部隊,現亦因糧食困難,不得不東回,并非增援西安,請蔣勿誤會。并商蔣如能停止馬步芳進攻,則讓馬軍讓出涼州以西各城,使其自有糧可食,該軍自可停止東進。”
正因此處的嚴重的背離史實,在《徐向前傳》中也沒有再提及他們推測中央有撤到河西的計劃了,因此基本可以說回憶錄此處的“黨中央估計”就是在胡扯八道的甩鍋。
二、真實歷史中的“河東紅軍到河西”
雖然“河東紅軍到河西”在《歷史的回顧》和《徐向前傳》中,被作者們錯誤的用來為徐向前推卸失敗責任,但在電文史料中,我們發現確實有“河東紅軍到河西”的建議,令人驚奇的是這個建議不是中央提出的,而是徐向前、陳昌浩在1936年12月6日向中央提出的。
要破解徐、陳為什么會有這個奇怪的建議,首先要知道紅四方面軍西去河西走廊的原因。
張國燾在回憶錄里介紹他的規劃,“陜北的紅軍居右翼,紅四方面軍在奪取河西走廊之后,居于左翼”,“四方面軍的同志,也覺得河西走廊將是未來西北抗日局面的交通要道,正是我們可以大顯身手的地方,而且因此也不致與一方面軍擠在一塊,再發生摩擦。”
這應該是徐向前一眾人等的真實想法,既可以北上,擺脫坐困川西藏區的不利局面,不違背共產國際的指示,又與黨中央保持一定的距離,當然是支持張國燾的規劃。
因此,河西走廊在張國燾的規劃中,就是紅四方面軍的未來的根據地所在,以期在革命低潮中能保存實力。
徐向前、陳昌浩等西路軍將領向中央提出河東的主力紅軍到河西的建議,就不擔心與一方面軍擠在一塊,再發生摩擦了嗎?是什么原因讓他們提出這樣的建議?
查閱史料,發現如果一定要為河東紅軍會到河西走廊去這事,找個確切的情報出處,只有12月6日17時蔣介石和張學良對在環縣一帶修整的河東紅軍下一步行動的判斷符合這一點。蔣、張的這份命令,被紅軍中革軍委二局破獲。
曾希圣關于蔣介石、張學良防我向甘、新前進的報告
?。?936年12月7日17時)
蔣、張魚申(六日十七時)命令:
甲、判斷我主力現集結于保牛堡、山城堡、洪德城、環縣一帶,企圖在黃河將近結冰時突竄甘、新、蒙地區與徐部會合。
乙、企圖對西竄之我軍在曲子鎮、七營、海原之線以北地區,分段截擊而殲滅之。
丙、部署:王以哲指揮各師妥為部署,協力堵我向西南突竄,第三軍(欠三十五旅)暫一旅在久學溝、同心城、王家團莊、高崖子附近扼要筑碉固守,以主力在郭家岔(不含)、陳家堡子、甜水堡、萌城之線筑碉,置重點于予旺縣堵我西竄,限蒸(十一)日以前布置完畢。胡宗南指揮胡、孔兩縱隊先以主力集結于惠安堡附近,一部在萌城(不含)、大水住之碉線堵截,如我軍向西竄或北竄時,應不(失)時機截擊之。
曾
如果蔣、張的這個命令早一天,我都有可能猜測是西路軍也破譯了這份電報,才跟著認為主力紅軍在河東會立不住腳,向中央提出河東紅軍到河西的建議。但這份電報晚于徐向前、陳昌浩同日14時給中央的電報,就排除了這種可能。
12月6日14時,徐向前、陳昌浩等致電中央,部署西路軍爭取在甘、永、涼線過冬,“在此爭取時間過冬與適時策應主力。如主力不來,我們再移主力向甘州逼進,總要爭取在甘、永、涼線過冬。”
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張國燾12月6日14時回電徐、陳,“我主力在保衛蘇區消滅胡敵的任務下,暫不西進。”
徐向前、陳昌浩、李卓然在15時再次致電中央,提出5條意見。
徐向前、陳昌浩等對目前主力行動的意見致中央電
?。?936年12月6日15時)
洛、毛、朱、張、周:
我們根據已知情況,對主力行動有以下意見:
?、笨谷招蝿萑晕慈〉脩械木唧w開展,蔣曾在防共抗日中表現一種動搖,但目前不是著重剿赤,關防阻打開國際,仍成為抗日共同立場。
?、惨罁蝿莨烙嫈澄仪闆r,主力在河右岸暫時出擊難能站穩腳跟,取大的勝利。只有先在有力的準備力量,再圖有決定意義之發展。
?、掣时睔夂?、地區、人糧、物力與新疆、遠方關系均便利。
?、词Y不能移大兵到甘北,二馬實力夜戰削弱,我主力可單獨箝制之。
?、抵饕薪M織力量均增強,因此,我們主張主力速來,黃河結冰迅速向甘北古、大、 涼、民進。主力西進時,主力于寧、衛方面實行取道涼、靖、衛段渡河;或另行先移主力于寧夏中衛地區,爭取時間過冬,而后或經定遠營到民勤。第二著恐失先機,而受限制,當為第一步為好。如何,當看整個情況決定指示。
徐、陳、李
徐、陳、李在這份電文里對河東紅軍的行動建議,可說是與蔣介石的防堵計劃幾乎是一模一樣。
“西竄”:主力西進時,主力于寧、衛方面實行取道涼、靖、衛段渡河。
“北竄”:先移主力于寧夏中衛地區,爭取時間過冬,而后或經定遠營到民勤。
并且蔣介石也預判了河東紅軍如果是“北竄”,那下一步的方向就有可能經定遠營到民勤,去與西路軍匯合,他在12月5日給馬步芳的嘉慰電中,提醒馬步芳“再,民勤極關重要,仰轉傷兵團長協同葉縣長妥為布置,倘遇匪警,務須死守待援,切囑。”
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出,河東紅軍真向河西去,會遇到怎樣的阻力,除開河西的敵軍外,只看河東在紅軍西面,就有胡宗南1軍、曾萬中3軍、毛炳文37軍。再有,河東紅軍如果西去,張學良的東北軍也存在極大的變數,西安事變還會不會發生都是不好說了。
徐向前、陳昌浩與蔣介石的判斷高度相似,這說明他們對全局的認識水平都差不多。他們做出這樣的判斷,應該都是因為毛炳文軍的返回河東。
1936年11月22日山城堡戰役后,蔣介石重新部署圍剿河東紅軍,他將西渡黃河追剿西路軍的毛炳文37軍調回河東,37軍此時在大靖、土門一帶。
中央偵知了此消息,11月23日告知徐、陳,“因河東勝利,毛炳文有東調消息。”
在11月25日毛澤東再次告知徐、陳,“毛炳文東撤利于你們發展。在你們打破馬敵之后,主力應準備東進一步,策應河東。”
毛炳文37軍在11月29日從三角城、中和堡東渡黃河,在靖遠、打拉池集結候命。
查閱史料,我們知道面對強敵環伺,不僅中央沒有河東紅軍去河西的計劃,作為前線指揮員,河東紅軍的前敵總指揮彭德懷,對河西的不利也是清楚的,他在11月30日談及紅軍的下一步方向說,“向西政治上不利。經過高山草地,回民區域,給養不易解決,衣服鞋襪不能克服寒冷。”
由于河東紅軍在定、鹽、環一帶修整,準備迎擊胡宗南的進犯,給蔣介石造成了一種錯覺,認為在大軍壓境之下,紅軍毫無勝算,應該東遁,結果現在卻是停留不走,那就是想去河西與徐、陳匯合,于是在12月6日作出防止河東紅軍西去的部署命令。
徐向前、陳昌浩這邊在11月25日接到中央電報,得知毛炳文37軍調往河東的消息后,西路軍領導層應該也是認為河東紅軍會抗擊不了蔣介石的圍剿,根據中央“打破馬敵之后,主力應準備東進一步,策應河東”的電文,他們判斷河東紅軍有可能是要撤往河西的,所以在之后部署西路軍過冬時,向中央詢問紅軍主力來不來河西。
奇怪的是中央已經明確答復徐、陳“我主力在保衛蘇區消滅胡敵的任務下,暫不西進”后,徐、陳緊接著向中央發出建議河東主力過河到河西的詳細意見。
我們仔細分析12月6日15時徐、陳、李的五條建議電,前四條可說是張國燾路線的具體表現,第一條是說現在不是抗日的時候;第二條說河東紅軍在蔣軍圍剿下會失??;第三條說河西位置好背靠友軍;第四條說河西軍閥力量弱,蔣介石也不會派大兵。
徐、陳、李的這份建議電把河西描繪得前景一片光明,似乎是全然忘記了他們在11月24日的電文里還在叫苦連天。
徐向前、陳昌浩關于敵我情況致朱德、張國燾并中央電
?。?936年11月24日23時)
林、朱、張、周并轉洛、毛:
?。祝R敵現傷亡已約五千以上,但能抽大批民團壯丁迅速補充,人馬子彈均有。涼州即能抽壯丁三萬。因此仍能繼續與我拼戰。
?。ㄒ遥R敵戰術以騎兵四出活動,以成團密集隊形猛攻堡寨,前仆后繼,黃昏后畏我夜戰出擊,即退守堡寨。反復攻某點不得手時,即又集兵猛攻另一點,敵大部以乘馬,進退均速。我方勝利難繳獲,敗即無生還。
?。ū┻@帶地形開闊,區域狹小,無樹木房屋,盡有堡壘不便迂回抄擊。
?。ǘ。┟渴匾槐ふ氁粻I以上兵力,槍彈少,難阻敵攻激戰終日,部隊即可耗盡子彈,炸藥。矛刀、刺刀極少,又難補充彈盡致陷,損失更多。我今天查九軍現有千八百枝步槍,每槍彈兩排不足,現全人數四六零零;五軍人四千不足,槍彈更少;三十軍人數近六千,步槍二千余,每槍彈有二、三排。人、彈有耗無補,無日不戰,敵騎到處騷擾,擴紅、弄糧,籌資,交通均受限制。我們擬壯大騎兵,但馬不易籌,我們現只有五百人馬之騎兵。
?。ㄎ欤┚跑娙窝谧o阻敵,此次激戰古浪,敵幾面破城而入,人人血戰,終將敵擊退。三十軍連×××。五軍更弱。始終不能以優勢兵力擊敵?,F九軍在永昌因受大損失待休整。三十軍主力在四十里鋪,子彈、炸彈耗盡,都用大刀拼殺。指直在永昌,大部任城墻守備。敵馬彪部三個團兩天來仍在城郊活動。
?。海T師、二六九團、三十九團已到甘東二十里鋪。守城敵一旅約兩團、民團二三千,敵有備,不便硬攻。五軍主力明日集山丹。到肅州敵一營。
?。ǜ┪覀儸F無能集優勢兵力,彈藥太少,難在甘東地區滅敵,如何速示。
?。ㄐ粒┤娫谒氖镤伡鹑?,傷亡五百余,昨晚以二六五團夜襲騷敵,獲馬百余。敵今三個團犯三十軍,全日主力被敵殺進兩層,終用刀殺退,敵死尸未運者三百余,其一團團長打死未抬走?,F仍擬將九、三十軍在永昌附近尋機擊敵。
向、浩
這份充滿悲觀的電報,使張國燾“大感憂慮”,同朱德、周恩來“曾再三商討,想不出應援的辦法”。
兩份電報僅相距12天,其間西路軍也沒有重大的勝利,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奇怪的矛盾?我認為第四條就是解開謎底的關鍵,“蔣不能移大兵到甘北,二馬實力夜戰削弱,我主力可單獨箝制之。”
首先要確定此電文里“我主力”指的是誰,是徐、陳指揮下的西路軍,還是他們建議過河的彭德懷指揮下的河東軍。
我認為此處的“我主力”指的是彭德懷指揮下的河東軍,甚至是包括中央(因為河東紅軍都到了河西,陜北的根據地在敵大軍圍剿下必不能存,中央勢必要跟隨到河西)。徐、陳、李認為紅軍主力呆在河東會失敗,就該轉移到甘北保存力量,他們這份電文的主旨,就是向中央提出關于河東紅軍的下一步行動建議。
確定了“我主力”是彭德懷指揮的主力紅軍后,這份建議電的第四條就很有意思了,“蔣不能移大兵到甘北,二馬實力夜戰削弱,我主力可單獨箝制之。”
大白話就是主力紅軍到河西來,因為地方軍閥的原因,蔣介石的中央軍不會多,二馬不善夜戰,只需用彭德懷主力紅軍就能箝制二馬。
這是徐向前、陳昌浩等西路軍將領判斷河東局勢未來會變得極其悲觀,做出紅軍該收縮于河西,完全喪失斗志的戰略建議。
我們知道紅四方面軍在甘北(河西走廊)建立根據地的原因,就是為了“不致與一方面軍擠在一塊,再發生摩擦”。
這里就出現了三個疑問:徐、陳現在就不怕再發生摩擦嗎?為什么是彭德懷河東軍單獨鉗制?同時的西路軍干什么去了?
經過細思,我認為這份電報不僅僅是展現于外的戰略上的考慮,更隱藏著徐向前、陳昌浩戰術上的小心思,這第四條建議其實有許多話外音:
1、二馬夜戰弱(白天戰力強),西路軍已不能戰勝他們(11月24日的關于敵我情況電)。
2、河東紅軍主力也戰勝不了二馬,只能是“箝制”(不是“擊破”、“消滅”)。
3、彭德懷率領紅軍主力對二馬“單獨箝制”時,西路軍的任務是快速西去接受援助。
4、最后待西路軍得到援助后,再東返與紅軍主力共同擊敗二馬。
河東紅軍過河“單獨箝制”二馬,就是徐、陳、李這份電報的關鍵處。
歸納起來,就是彭德懷帶著河東軍去啃骨頭,為我阻擋馬匪軍的追剿;我去吃肉,去安西接收遠方的援助;最后還得依靠我回師東返合力消滅馬匪軍;中央遷到河西,是我有先見之明,是我放下彼此的成見,是我在開路打前站,最后能決勝也是我的功勞。
徐向前、陳昌浩這是把面子、里子都占完了。
說實話,最初推論出這種小心思,筆者是有些吃驚和不相信的,但又找不出別的推論解釋徐、陳建議電中的“我主力可單獨箝制之”,排除所有不可能的因素之后,無論剩下的多么難以置信,那就是真相。
三、總結
至此,本文揭開籠罩在“河東紅軍到河西”上的重重迷霧,認為在徐向前的回憶錄中,“河東紅軍到河西”被當成了推卸轉移失敗責任的理由。通過對電文史料的深層分析,認為徐向前、陳昌浩向中央提出“河東紅軍到河西”的建議,并不僅僅是對河東局勢發展悲觀的戰略判斷,更在其中隱藏著戰術上便宜占盡的小心思。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